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6日电 (吴平华 文良炳 )珙县在推动社会治理过程中,始终强化政治引领,坚持重心下移,列好四大“提纲”做实城乡基层治理文章,积极引导群众和基层各类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1+N”组织架构,建实村(居)民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开展两新组织“两个覆盖”集中攻坚行动,新建党组织32个;优化网格队伍,深化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体系建设,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16名,选派25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到成都等地学习。引导互助公益协会、退休党员干部等力量组建志愿队伍,开展法律咨询、环境治理等服务400余次;以“红色领航”“红色管家”“红色物业”等党建项目为抓手,深化党群联动,打造“校村共治体”1个、机关党建品牌55个。深入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珙县坚持四“动”同步提升发展能级跑出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受到省两项改革办刊发肯定,三合村、代家村、鱼竹村、王武寨村创评为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打造珙县社会组织“一站两中心”“僰乡义工服务站”“苗族蜡染和麦秆画传习室”等特色功能区,在28个成熟小区选配135名“红色管家”,创新“四方合约”机制,为村(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全县干部职工全覆盖包联开展“走基层、听民意、解难题”大走访活动,收集社情民意6499条,用心、用情解难题。打造集日间照料、喘息式托养服务、康复护理等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惠及县城及周边1000名老人。依托“掌上民情通”、民生诉求统一受理平台、“智慧珙州·数字红云”平台等服务资源,今年累计受理民情事项10万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8%。深化“三社联动”,深入推行“三张清单”制度,加大购买社会服务力度,盘活人财物技等方面的资源,让专业化的服务惠及社区居民。
全面推进“一约五会”体系建设,健全“民情恳谈会”“居民议事会”等载体,培育“夕阳先锋”“新乡贤理事会”等品牌。开发“掌上村财”智慧监管平台,形成村级事务“线上+线下”双线监督运行架构。截至目前,“掌上村财”群众满意率达90%,相关经验模式受到《人民日报》报道和省、市肯定推广。打造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农家乐等法治文化阵地和普法点位,常态化开展车载法庭巡回审判、“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等活动,引入社会组织、“法韵珙州”志愿服务队、“陈五姐调解室”等力量协同参与,夯实基层法治基础。健全反家暴“三色管控”等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该机制入选宜宾市城乡基层治理十大创新案例。深入开展“珙州家长汇”“文润珙州”等文化公益培训活动195次,让优质家教和戏剧、蜡染等非遗项目进学校、进村社、进家庭。加强人物选树,评选“珙州好人”“市级道德模范”“宜宾好人”“市级新时代好少年”26名,弘扬道德新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