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四川新闻网

专家详解成都此次区域性污染过程 预计将持续至19日
2021年11月15日 09:30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祝欢
分享到:

内容摘要:最新空气质量会商结果显示,预计此次污染过程将持续至19日。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11月14日讯(记者 卢永洪)自11月10日起,四川盆地遭遇今年秋冬季第一轮区域性污染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本次污染天气是什么原因?还要持续多久?

  日前,作为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控院士工作站专家团队成员,杨复沫教授解读了本轮重污染天气的污染成因和应对情况。记者获悉,最新空气质量会商结果显示,预计此次污染过程将持续至19日。

  问:本次污染天气,是什么情况?

  答:静稳天气、长时间污染累积、外来输入。

  从11月10日起,四川盆地转为多云天气,进入静稳气象状态,垂直和水平扩散条件较差,长时间的污染累积叠加川南地区污染物输入,是本轮重污染天气发生的主要因素。

  按照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成都市于11月10日零时启动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在及时的应急管控下,10日、11日抢抓了2个优良天。12日傍晚起,随着气象条件逐步恶化,叠加逆温影响。13日凌晨,成都市开始出现持续超标,截至14日上午,已连续30小时污染。

  在本轮盆地污染过程中,川南城市率先出现污染且程度较重。 11日,自贡市、泸州市达轻度污染;12日,自贡市达重度污染,在偏南风推动下,污染物北上,川南与成都平原南部城市形成连片污染,内江市、宜宾市和乐山市达轻度污染;13日,污染物持续输入,盆地内区域性污染进一步扩大,成都平原、川南和川东北共有1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污染。

  问:短时间内大气环境质量急转直下,究竟怎么回事?

  答:强逆温、难扩散,污染物排放量大。

  这是今年进入秋冬季的第一次颗粒物污染过程,与往年秋冬季的污染天气类似,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杨复沫教授介绍:

  客观方面,一是静稳维持,易出现强逆温。逆温的存在就如同在成都市上空盖上了一床厚厚的“大被子”,“盖被子”效应容易导致一次污染物累积和二次污染物转化。二是湿度增大加速空气质量恶化。没有形成有效降水时,空气湿度增大加快了细颗粒物生成,加之垂直和水平扩散条件短时间内急剧转差,导致污染物快速累积,出现短时中度污染。

  主观方面,污染排放量大是出现污染的直接原因。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大,建设施工机械使用强度高,移动源排放量大,加之近期早晚高峰时段机动车出行量较前期分别增加5%和9%左右。大气科研实验室观测数据显示,近几日成都市NO2浓度持续处于高位,在静稳高湿的气象条件下,NOx快速转化为硝酸盐,这是PM2.5快速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体上看,本次盆地区域性污染过程,气象条件是外因,区域污染排放量大是内因。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源管控就显得尤其重要。按照《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20年修订)》相关要求,全市实施工业停(限)产减排、工地土石方停工等多项减排措施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成都市“三大战役”办充分调度并组织各级各部门深入一线督导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污染趋势。

  问:本次污染过程,究竟还要持续多久?

  答:咬定青山不放松,守得霾散见蓝天。

  根据最新空气质量会商结果,目前成都市气象条件仍处于不利于空气质量改善的局面:14-16日近地面湿度增大,气象扩散条件转差,存在污染持续加重的风险。预计此次污染过程将持续至19日,19日夜间起,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影响,盆地污染将自北向南逐步改善。重污染消除前,成都市各级各部门仍将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加大对工业企业、工地扬尘、社会生活源等污染源的管控力度,严格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压紧压实各方责任,联合成都平原兄弟城市协同减排,减缓污染累积速度,尽最大努力降低污染峰值,紧盯空气质量发展趋势加密天气会商,必要时,将目前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

  特别提醒,希望广大市民积极响应重污染天气减排和疫情防控相关措施要求,减少不必要出行,为减缓大气污染、尽早控制住疫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