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光大银行成都分行:聚焦银龄客户 践行适老服务
2021年10月14日 11:1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4日电(黄婕)自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开展以来,光大银行成都分行党委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回应民生热点,聚焦适老金融服务,积极打造贴合老年人需求的金融服务,有效提升银龄客户服务便利化程度,通过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老年群体享受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老年客户一对一  厅堂服务更走心

打造贴合老年人需求的金融服务。光大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打造贴合老年人需求的金融服务。光大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为什么老年人愿意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除了安全、踏实,更重要的是服务体验。为更好地服务老年客群,该行网点工作人员主动向老年客户提供“主动迎入、协助填单、陪同办理”的全程专属服务,协助老年客户顺利办理业务,营造更人性化的金融服务氛围。

  同时,该行坚持从老年人切身利益出发,根据其常办业务需求和行动特征,在网点设置坡度低于30度的轮椅通道、紧急帮助的呼叫按钮、舒适温馨的爱心专座、优先叫号的爱心窗口等各类适老服务设施,为老年客户办理业务提供方便;此外,该行还在大厅便民自助区专门配备了老花镜、放大镜、轮椅、保温毯、移动填单台等,为老年客户提供无微不至的贴心关怀。

  金融适老无小事  智能服务更用心

推出“简爱版”手机银行。光大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推出“简爱版”手机银行。光大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据介绍,该行积极融入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着力解决老年人在银行服务领域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统一为市内各营业网点网银体验区配备了大字符键盘,从硬件方面方便老年客户自主便捷的操作,提升老年群体对智能技术的接受度,持续完善适老服务措施,切实帮助老年客户跨越“数字鸿沟”。

  业务办理更贴心  金融服务送上门

  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该行始终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对于因身体不适等原因无法亲临柜台的老年客户开设绿色通道,第一时间调配人员为老年客户提供上门延伸服务,倾力打造“无障碍银行”特色服务,积极完善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光大银行“阳光服务”理念落实在行动中。

  为进一步提升老年客户金融防范意识,该行通过在营业厅内播放宣传案例视频、发放宣传折页、举办微沙龙等形式,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并围绕新型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加强支付安全、远离非法集资等金融知识进一步帮助老年客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同时,该行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多种宣传方式和渠道,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帮助老年人熟悉支付产品与智能技术的使用流程,让“数字”不再成为横亘在老年客户和金融服务之间的“鸿沟”。

  打造专属手机银行  助力跨越“数字鸿沟”

  针对老年客户风险能力及金融需求,光大银行推出“简爱版”的手机银行,主打账户查询、转账汇款、阳光理财和缴费充值等4个常用功能,对常用功能的页面进行调整与优化,操作界面相对普通版使用了更加鲜明的配色,简洁醒目、字体更大、清晰明了,同时对金融服务相关操作流程进行简化,让老年客户的使用变得更加直观、便利,更加符合老年客户的使用习惯。

  不仅如此,“简爱版”手机银行还配了视频服务和智能语音服务功能,通过视频服务“面对面”可开启线上柜面服务,而智能语音服务仅需轻轻“摇一摇”,系统自动进行精准语义识别,老年人无需手动操作即可轻松办理金融服务,让老年人轻松搭上“数字快车”,享受更快捷的数字金融服务。

  延伸服务触角  线上服务更温暖

  据了解,该行95595客服热线上线了“老年客户”专属服务通道,对于65岁以上客户,使用预留手机号码拨打95595即可直接进入人工通道,实现快速响应;同时,对于60岁(含)以上客户,该行也实行短信通知免费优惠政策。

  2020年,光大手机银行7.0版本上线“颐享阳光•健康养老生态圈”服务,重点向老年客户提供养老社区、金色课堂、健康养老、快乐养老、养老测算、财富养老和健康资讯等高频服务。从医养健康服务到金融投资建议,老年人打开手机银行,即可足不出户享受预约挂号、在线问诊、生活缴费、旅游出行、金融产品选购等五大类18项服务,不断延伸服务的“触角”,让适老金融服务更加贴心和温暖。

  光大银行成都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该行将继续积极为群众办实事,持续做好适老服务,不断践行“数字普惠”,坚持传统金融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从便民处入手,于细微处用心,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周到、更贴心的便利化服务,让老年客户在数字信息化发展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