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6日电(王爵 刘定春)60年前的12月,长篇小说《红岩》首次出版。60年后,2021年12月17—19日,为弘扬红岩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岩精神暨纪念《红岩》出版60周年座谈会,将在《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的故乡——四川广安市武胜县举行。

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岩》以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全国胜利在即,山城重庆处于“黎明前的白色恐怖”为背景,讲述了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里,身陷囹圄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志士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故事。

《红岩》由罗广斌、杨益言创作。两位作者因参加革命活动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囚禁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是当年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狱中斗争的亲历者。重庆解放前夕,罗广斌成功越狱,杨益言被营救出狱。

出狱后,罗广斌、杨益言和另一难友把狱中亲历写成多篇报告文学、革命回忆录,在《大众文艺》《红旗飘飘》等刊物上发表。1961年12月,罗广斌、杨益言在此基础上合作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经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正式出版。
该部小说从酝酿到成书历时近10年之久,成书40万字,底稿近300万字,经历3次彻底“返工”,大改过五六次,小修小改不计其数。在此期间,作者们还给几百万青年学生和干部作过百余次报告。

《红岩》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华子良等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了革命者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光辉形象。《红岩》作者曾不止一次地说:“《红岩》这本小说的真正作者是那些为革命献身的先烈。”因此,《红岩》中最动人的情节、最令人崇拜的英雄,都有现实依据和人物原型,如江姐的主要原型是江竹筠。有的人物来自两个、三个或更多原型的糅合。
《红岩》通过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中被囚禁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不怕牺牲的可歌可泣的坚决斗争,不仅反映了当时国民党统治区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也反映了整个解放战争不断走向胜利的形势。
广安与《红岩》的渊源,不仅在于其作者之一杨益言是武胜人。《红岩》的主要人物原型、主要事件史实很多与广安有关。《红岩》中主要人物原型很多是广安人,或是在广安战斗过的英烈。
《红岩》中主要人物之一的许云峰就是以中共地下组织重庆市委工运委员许建业为主要原型创作。许建业是邻水人,他冒着生命危险在隐秘战线上进行革命工作,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许建业挺过无数次的严刑拷打,抵挡住威逼利诱,经受住严峻考验,严守党的秘密,粉碎了敌人破坏中共重庆地下党组织的阴谋,捍卫了共产党人的尊严。1948年7月22日,许建业英勇就义,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践行了“永不叛党”的誓言。
由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公墓统计得出的312位英烈名录中,广安籍革命烈士和在广安工作的外地革命烈士就达40多人,他们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铸就了不朽的“红岩精神”。
多年来,《红岩》——这部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浸润生命的跨世纪畅销书”“用烈士鲜血写成的英雄史诗”,以气势磅礴、悲壮感人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作品,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歌剧、舞台剧、连环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景仰、诵咏与铭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