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9日电 (刘忠俊 黄子霄 林嵫楠)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日透露,作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新兴城镇化试点城市、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的成都市,正在加速建设智慧蓉城,今后更多智慧场景将出现在市民身边。

据了解,成都市一环路提升改造完成后,不少市民发现路上多了一种带LED屏的特殊灯杆,这是由成都城投智慧城市公司打造的智慧多功能杆,它通过5G加持,将过去遍布道路两端的交通指示牌、信号灯以及摄像头等各类杆件信息集中一起,实现“多杆合一”。“这种智慧灯杆不仅可节约电能,还安装了单灯控制器,可对每一柱灯杆进行精准保障、开关和调光控制,实现城市照明设施维护保障智能化。”成都城投智慧城市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小小灯杆变成智慧城市神经末梢,其背后是照明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保障支撑。
目前,成都市已构建起以照明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为载体,集照明工程建设、照明设施维护、智慧多功能杆体运营、智慧城市照明综合管理以及智慧城市集成开发为一体的照明业务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井盖“吃人”一直是影响城市街头安全的“心头病”。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成都给井盖加上了“安全伞”——地井信息监控系统。
蓉城管线公司承担着成都主城区1.5万余孔·公里通信通道、2500余公里电力通道和14万余口井盖的日常维护管理职责,覆盖成都主城区2500余条道路。为了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对地井的安全监控、远程报警、智能唤醒、及时处置等功能,2017年起开始持续运用地井信息监控系统。“‘人工+智能’监测巡查模式和井盖病害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可有效监控井盖异常状态,快速、有效、准确排除险情,避免地井‘吃人’现象,为市民出行安全保驾护航。”蓉城管线公司相关负责表示。

成都是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按照住建部、财政部的要求,蓉城管线公司正积极探索建设、管理模式以及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全面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工作。
在记者印象中,电缆、通信等城市管线要么交错复杂地“缠”在街道上空,要么直埋入地下,如遇维修,就要把马路“开膛破肚”。如今,在成都城区它们都搬到了一个叫地下综合管廊的“集体宿舍”里。而作为管廊管理的“大脑”,地下综合管廊总控中心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成都城市综合管廊的智能、协同、高效和规范化管理,提升了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科学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
据悉,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总控中心已投入试运行,未来,成都市各区(市)县综合管廊监控信号也将接入总控中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