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jbd > 四川新闻网

挂牌五周年!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2年04月02日 09:10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4月1日讯(记者 何佳欣)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是国内唯一一个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独立成片的自贸试验片区,今年4月1日,它已满五周岁了。五年来,在这个仅有9.68平方公里的“国家试验田”里,“种”出了成绩斐然的自贸区改革成果,形成了108项改革创新经验,其中15项获国家部委认可或推广,外贸进出口额、FDI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7.9%、49.29%。连续两年在四川自贸试验区工作评价中排名前列,且唯一蝉联“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先进集体”。

  15项改革创新经验获国家部委认可或推广

  据了解,围绕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青白江片区形成系列制度创新成果,全面完成115项《总体方案》改革试验任务,形成108项改革创新经验,其中15项获国家部委认可或推广,21项获国家部委支持作为先行先试政策,以全国首创多式联运“一单制”、首创中欧班列集拼集运、首创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改革等多项创新举措,开拓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高地。

  五年来,青白江片区创新“一单制”+跨境贸易区块链平台、银保联合、银担联合、内外贸联动等多种金融服务模式,累计签发“一单制”提单9000余单,融资金额近6亿元。

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

  “‘一单制’逐步解决了原跨境贸易流程中单据交割、贸易背景、信息不对称等痛点问题,有效建立起良好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朋友圈。”成都国际陆港运营公司多式联运部部长刘志表示,成都铁路港枢纽结合自贸试验区建设,多式联运“一单制”形成了进出口企业、银行、港口之间标准化、规范化运营流程,加速各个业务节点的流转效率,实现各方信息交互和验证的高效化,建成一流营商环境。

  在成都市营商环境测评中,青白江区已连续两年综合成绩排名全市前三。经了解,青白江目前正积极实施自贸区商事登记确认制,全国首创企业开办阅读式“无感申报”新模式,变传统的企业填写式审批模式为企业阅读式审批模式,减少填报项60%以上。同时通过搭建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智能辅助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制作规范统一的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有效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减少企业违法违规风险。

  依托班列服务全球1.5万余家贸易和生产制造企业

  “西进欧洲、南拓东盟、东连日韩、北上蒙俄”,成都国际铁路港构建了广阔的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铁海联运大通道,以成都为主枢纽连接境外69个城市和境内25个城市,有效破除“蜀道难”的问题。

  通过叠加多重平台功能,青白江实现外贸由纯生产型向贸易型为主、生产型稳步增长的结构模式转变,贸易往来目的地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80余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5万余家贸易和生产制造企业。

  随着链接全球的开放体系加速形成,深化班列合作成为趋势,其中成渝合作打造的中欧班列(成渝)号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样本”。围绕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以中欧班列(成渝)建设为引领,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在共商价格、境外资源共享、线条争取、开行数据统筹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推动中欧班列有序良性发展。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共计开行折算列超4800列,开行量占全国比例超过30%,运输箱量近40万标箱,回程占比超50%,开行线路已可通达欧洲超百个城市。

  “截至目前,成渝两地通过中欧班列实现进出口贸易额超7000亿元。中欧班列(成渝)已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开行最均衡、运输货值最高、货源结构最优、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在深化合作之余,青白江同步优化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有效提升班列运营平台内部决策效率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多平台功能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实施运力分配,推动实施多元化班列产品开发,稳定运行跨境电商、大宗商品等运贸一体化专列。

  成都国际铁路港“身兼数职”,功能突出且带动作用明显,2021年1月,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行,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43.4亿元,同比增长15.6%。综保区通过聚焦国际物流分拨、保税加工、国际贸易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引进供应链管理企业形成区域总部,并推动打造国际贸易产业园、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亚蓉欧国家(商品)馆等特色产业集聚空间,奋力开启新一轮征程。

  (图片由青白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