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禁毒防艾“贴民心”工程:助戒毒人员走出阴霾 提升全民禁毒意识
2021年11月11日 15: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1日电   “李警官,求求你帮帮我,我女儿又在割腕自杀了!”今年7月,在组织戒毒人员杨某拨打亲情电话后,主管民警了解到杨某12岁的女儿杨某欣自幼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近期多次出现割腕行为。杨某深怕由此失去女儿、破碎家庭。得知此信息,四川省盐源强戒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门会议,拟定纾危解困帮扶方案。几经周折,帮扶小组来到杨某的老家。

“爱之家”农村工作碰头会。(四川省司法厅 供图)
“爱之家”农村工作碰头会。(四川省司法厅 供图)

  杨某欣在其幼年时父母就已离异,其父杨某因长年吸食毒品多次被强戒,她自小就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关爱,朋友、同学与她划清界限不愿与她交往,致使杨某欣变得越来越孤僻、自卑,不愿与他人交流。经过开解劝慰,民警与杨某欣聊起了生活、学习,聊起了人生、理想,渐渐打消了她轻生的念头,杨某欣说她以后也想当警察,她恨透了吸毒和贩毒的人,更恨透了毒品,是毒品害了她家;她也表示很想见到爸爸,希望他能早点回家照顾她和爷爷、奶奶。

为群众送关爱、送健康。(四川省司法厅 供图)
为群众送关爱、送健康。(四川省司法厅 供图)

  这是四川省司法厅实施禁毒防艾“贴民心”工程以来的一次行动。据了解,四川省司法厅紧盯吸毒群体,一体推进治毒、治愚、治病,重点依托5个“爱之家”工作站和35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常态化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法律咨询、康复指导、戒毒咨询等,针对性开展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等组团服务,不断提升禁毒戒毒社会影响力。

视频探视。(四川省司法厅 供图)
视频探视。(四川省司法厅 供图)

  “贴民心”工程更大的背景,是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统今年5月启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工程”(以下简称“十心工程”)。今年5月,四川省司法厅制定并印发了《司法行政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紧扣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立足司法行政职能职责,聚焦社会发展的关键事、群众心中的烦心事、民警职工的困难事,实施“十心工程”,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贴民心”工程开展以来,不少戒毒人员走出毒品阴霾,回归社会、重获新生。“真诚地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在生活和精神上对我的帮助,让我重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今年9月,居住在绵阳市游仙区的戒毒人员吴某在社区主任和几名戒毒志愿者的陪同下,特地来到四川省新华强戒所游仙区涪江街道戒毒(康复)指导站,并送来了两面锦旗,以感谢新华强戒所民警一直以来的精心帮扶和关爱。

民警向群众展示毒品样品。(四川省司法厅 供图)
民警向群众展示毒品样品。(四川省司法厅 供图)

  吴某曾是一名“多进宫”吸毒人员。2019年9月开始,作为高危重点管控人员和街道社区的“老大难”,吴某正式开始接受指导站的直接督导。2年多以来,在民警的督导和帮助下,吴某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了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生活也渐渐走上了正轨,他不仅找到了工作,凭着实干成为部门负责人,而且已连续13个月主动到当地派出所和指导站、自愿戒毒门诊接受毒品尿检和毛发检测,结果均呈阴性。不仅如此,吴某还成为了一名戒毒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

  与此同时,各类禁毒防艾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四川全省各地开展。今年5月27日,在民法典颁布一周年之际,“爱之家”昭觉工作站连同昭觉县司法局到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开展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的民法典宣传活动;司法行政“爱之家”禁毒防艾法律服务金阳工作站等举行“爱心火炬”资助仪式,为品学兼优的家庭贫困学生发放资助金;今年9月,四川省戒毒管理局深入凉山地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专家走进大凉山”活动,组建医疗专家组来到四川省西昌强制隔离戒毒所送医到基层。

  为推动社会各界群众了解毒品危害、普及禁毒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帮助青少年接受禁毒防艾知识教育,今年9月,苏祠中学组织的2021级新生禁毒防艾主题教育活动在四川省眉山强戒所如期举行。1020名初一新生分6批次来到四川省眉山市禁毒警示教育基地,接受了科学、精准和前沿的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在禁毒历史陈列馆,同学们边听边看边记,还不时向民警询问关于传统毒品、合成毒品等一些常识,近距离认识到毒品对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这是四川省眉山强戒所连续3年为苏祠中学开展禁毒防艾主题教育活动。双方合作累计为3000余名新生带去了6堂科学而精准的毒品危害和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为了更好续写“所校合作警民情”的佳话,苏祠中学还向特意赠送“所校合作谋新篇 共建禁毒防火墙”的锦旗,以表达对四川省眉山强戒所近年来帮助创建无毒健康校园做出积极贡献的感激与情谊。(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