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1日电(何颖 马康雅 刘秋穗)“彭州市水稻种植户和简阳市羊肚菌种植户的这种回归,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也离不开金融的助力。”11日上午,邮储银行成都市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负责人感叹说。
这条欣欣向荣的农业帮扶、农民回流、农村发展的道路,是邮储银行成都市分行助力乡村振兴路上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致力于为中国经济转型中最具活力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在深化践行普惠金融战略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战略定位:强化服务“三农”使命担当
成立以来,从传统小额贷款到产品的创新升级,从单户营销到平台合作,邮储银行成都市分行积极探索出一条大型商业银行致力于服务“三农”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真正做到了扎根农村,把绿色的“招牌”推广到每一个有需求的角落。
邮储银行在成都地区共有“自营+代理”网点326个,其中乡镇一级网点128个,乡镇网点占比超过39%。同时,邮储银行成都市分行在乡镇和村一级布放ATM、CRS、ITM、存折存取款一体机等各类自助终端超过500台,进一步扩大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随着“邮银”惠农合作的深入,邮储银行充分利用邮政公司信息和物流优势,在农村地区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
为有效推动“三农”,邮储银行成都市分行持续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并以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为契机,于2017年7月26日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配备管理人员18名,并在辖内15家郊县支行设置了三农金融事业部营业部,主要负责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和开发。
同时,风控与发展并驾齐驱,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我确实感觉到,干三农工作是有使命感的。我们对乡村产业的支持,不仅是资金方面加以倾斜,更是疏通了农业农村经济上下游,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该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如是说。

深耕农村:落实“适农”贷款需求
水稻田里的稻子垂下了头,在秋风中摇摇晃晃,吟唱丰收的颂歌。9月初,水稻种植户肖兴猛看到这一大片一大片即将收割的稻子,却没有像先辈那样为收割的困难而发愁,他的心中只有丰收的喜悦。
“现在都是自动化收割啦,三千多亩水稻根本不愁收,农机一下田,半天就能收一大片!”在政府的支持下,肖兴猛的水稻种植合作社通过流转承包村民土地,种植了三千多亩水稻。在邮储银行彭州市支行贴息贷款的支持下,肖兴猛的水稻种植合作社购置了先进的自动化农机,实现了现代化种植。
多年来,邮储银行彭州市支行的三农客户经理坚持深入实地,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农户的种养殖生产情况,积极宣传三农金融服务,重点关注有生产经营和种养殖的农户。
面对一些农户觉得贷款很没面子、不愿意找银行贷款的问题,该行员工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多次上门拜访,上埂下田,与农户们拉家常、摆事实、交朋友,拉近与农户的关系,并对贷款利息、还款方式等要素进行详细解释,加深了农户对金融产品的认知,也改善了农户贷款的态度。

高瞻远瞩:“输血”与“造血”并重
在简阳市养马镇田家坝村的晓梅家庭农场里,工人们正忙着装营养袋,为这一季的羊肚菌种植做准备,如今的田家坝村种植产业兴旺,村中公路四通八达,而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对幸福生活最好的诠释。
晓梅农场是养马镇远近闻名的羊肚菌种植大户,不仅自种面积达到200亩,而且还通过“家庭农场+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做大食用菌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羊肚菌种植产业致富,种植规模达3000余亩,其中不乏十余家贫困户。
“我行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银政’‘银企’‘银协’‘银担’‘银邮’等平台合作。依托‘银政’合作,全面掌握市、县乡村振兴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政策,积极参与各项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同时,加强与地方就业局、政策性担保公司的对接,积极引进政策性担保基金,助力农村地区人员创业就业。”邮储银行简阳市支行副行长介绍。
据了解,邮储银行简阳市支行积极参与到当地乡村振兴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中,目前已为42个自然人客户、4家小微企业共投放超过10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目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资本要素投入不足。要实现简阳市当地的乡村振兴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从而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邮储银行简阳市支行副行长谈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邮储银行简阳市支行将推动脱贫地区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如今,晓梅农场主田大福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已经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家庭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也表现出了对种植羊肚菌的兴趣,田大福的家庭农场辐射带动的范围也更加广阔。
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邮储银行成都市分行及辖内各支行一直在积极行动,以点带面,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健康发展。未来,该行将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持续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三农”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