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6日电 (袁强)“深层涌水量从每秒46.97升降至每秒0.15升,降幅99.7%,浅层涌水量从每秒154.21升降至每秒12.44升,降幅91.9%,坝后长观孔及坝基渗压计观测值普遍下降15米,最大下降22米,大坝渗漏问题终于成功解决了,效果还远远超出预期。”

看到一年来的奋斗成果,项目经理唐玉书和常务副经理王晓飞脸上难掩胜利的笑容,站在曾经的大坝涌水点,他们不禁长长舒了一口气。
12月15日,对于项目团队来说注定难忘,经过461天的紧张施工,泸定水电站坝基补强帷幕灌浆工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这也填补了中国“高水头下”大坝深厚覆盖层坝基防渗处理的空白,为其他类似深厚覆盖层基础处理技术积累了宝贵的施工经验。

泸定水电站是大渡河水电基地的重要电站之一,是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的第12个梯级电站。静卧在峡谷之间的巍峨大坝,犹如一双巨手,驯服了狂野的河水猛兽。蓄积的水被源源不断的送到右岸地面厂房,变为电能。
这座粘土心墙堆石坝,建筑于深达150多米的覆盖层上。150米,地表到基岩的距离,广布着因为河流冲积堆积等原因形成的松散堆积、沉积物,透水性程度高低不一。要在这类地质条件下修建大坝拦水挡水蓄水,如果不对易透水、渗水的地层进行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大坝质量和运行安全。
保证大坝牢固,就必须要从地面向下修建相当于50层楼高的防渗体系,构筑一道结实的保护屏障。
为了解决大坝防渗的问题,电站修建之初,在大坝的所在的河床部位设计了一道最大深度110米的垂直混凝土防渗墙和四排灌浆帷幕,四排灌浆帷幕主要解决地下110米到150米地层的防渗问题。而在大坝的两岸部位也同时进行了基础处理,主要由混凝土防渗墙和基岩帷幕灌浆组成。建设期间,为早日实现工程投产发电,对河床段帷幕灌浆进行了设计优化,调整减少了防渗墙外上下游侧两排孔,进行了防渗墙内两排灌浆孔的施工。
2020年9月11日,泸定电站河床段坝基深厚覆盖层补强帷幕灌浆工程正式开工,拉开了项目全面施工的序幕。进入全面施工,项目又即将迎来新的考验。
在试验期间,水电基础局调配了精干力量集中攻关,对传统的施工工艺从技术、材料、工序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而以前拥有丰富经验的灌浆老手,如今要当起新学徒,所有的施工内容都要从头学起。而新技术对操作手的学习能力要求又比较高,成了一些老工人迈不过去的“一道坎”。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部分老工人畏难情绪较重,主动放弃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因此施工人员流失十分严重。
今年3月初,施工效果逐步显现,深层涌水量和浅层涌水量每天都在下降。经过半年施工,见到了一点曙光,项目团队绷紧的神经,终于稍稍松了一些。
施工效果出现后,国家能源局大坝中心、四川省能源监管办公室、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业主华电集团、设计单位中国电建成都院专家先后到现场查看施工进展,对水电基础局的专业能力给予了高度肯定。
10月11日,随着第二排灌浆施工完成,深层涌水流量降至每秒6.04升,降幅达87.1%,浅层涌水量每秒降至74.17升,降幅达51.9%,整体效果超出预期。
12月15日,项目全面完工,深层涌水降幅99.7%,浅层涌水降幅91.9%,意味着大坝手术圆满成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