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zxjzzsc > 中国新闻网

深夜高铁线上的“小黄车”探检队
2022年02月02日 10: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尧欣雨

  “小黄车”开始作业。 王博 摄

  (新春走基层)深夜高铁线上的“小黄车”探检队

  中新网遂宁2月1日电 题:深夜高铁线上的“小黄车”探检队

  作者 王鹏 王博

  深夜,沪蓉高速铁路线上寒风呼啸,夹杂着零星小雨,更显凄冷。伴随着灯光,一辆“小黄车”缓缓在高铁线上行驶。“90后”工长何立辉和同事们坐在这辆“小黄车”上,正在进行双轨探伤工作。春运期间,这支“小黄车”探检队默默守护着铁路安全。

  “今晚我们的任务是完成沪蓉下行线下台和至渭沱区段15公里线路钢轨探伤作业,天窗时间150分钟,时间紧,天气条件不佳,大家要打起精神,注意安全,保质保量完成今晚的探测任务……”开始探伤前,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遂宁工务段探检车间双轨探伤工区工长何立辉给大家叮嘱着。

  春运期间,他们每天要“骑”着重达600斤的RT18-D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检测仪,为管内约320公里线路钢轨、道岔“把脉巡诊”。

  作业人员正在搬运探轮。 王博 摄

  这台探伤检测仪外观呈黄色,高约75厘米,外形如游乐场的卡丁车,工友们俗称为“小黄车”。它采用分拆式结构设计,可搭载4-5名作业人员,最大载重约700公斤,时速20公里左右,可连续工作4小时。

  0时30分,排班点名后,5名青年工人开始了准备工作。他们将“小黄车”零部件从工程车上抬至通道门口,逐一清点工料具、防护备品、检查仪器……

  1时30分,“天窗”命令下达,他们将重达600斤的“小黄车”搬运到铁路线上。青年工人王勇告诉记者,尽管“小黄车”比起人工探伤大大提升了效率,但这笨重的“小黄车”确实让小伙子们吃了不少苦头。

  作业人员在从工程车上搬运仪器。 王博 摄

  “要在春运期间对管内线路进行大范围检查,就意味着每天就要搬运、组装、拆件这台仪器,600斤的重量每天都要来来回回搬运、组装,体力有些吃不消。”王勇说,几个年轻小伙常常被磕碰撞伤,且在搬运过程中还要对探检设备、电机、计算机等精密仪器格外小心,一旦发生损坏,就容易导致检测出现误差甚至失效。

  王勇说,“小黄车”之所以效率高,是因为它在钢轨上运行时,每3毫米便发出一个脉冲信号,实时采集左右钢轨上的探头信号,通过18个通道精准高效地检测钢轨头部、轨腰部及其投影范围内的各种缺陷、裂纹等病害,操作员根据线路状态和检测需求,设定最佳车速,一旦检测到钢轨病害,坐在副驾的作业人员就能通过专用笔记本电脑显示的波形图,实时分析判断所在里程钢轨的伤损状况。

  经过数分钟安装后,大家开始测试每个探头通道是否能准确发出脉冲信号,确认无误后,“小黄车”缓缓驶出。

  作业人员共同组装仪器。 王博 摄

  寒风中,“小黄车”车轮导轮与钢轨摩擦产生的大量铁锈灰飞扬起来,何立辉一边提醒工友们戴好防护口罩,一边专注地注视计算机上的波形图,实时检测探头是否正常工作、记录重点病害,判别伤损情况。

  “这项工作靠的是细心,千万不能放过每一处疑似波,钢轨每一处伤损都有不可估量的安全隐患。”何立辉说,他们的工作在深夜,不为人所知,但又是保障春运安全必不可少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很有价值。”

  当晚,何立辉和工友们一直工作到凌晨4时,才完成了探检任务。(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